社会实践|| 齐鲁风华实践队赴山东各地乡村开展非遗手工艺调研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8-14浏览次数:171

实践队员在即墨老酒合影  段璎航摄

 

大欧鸟笼非遗传承人吴洪柏制作鸟笼   段璎航摄

 

实践队在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合影  刘俊博摄

 

诸城海涛  普孟琳摄

导语:

为促进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繁荣,对乡村非遗手工艺进行生产性保护研究。7月31日,来自中国石油大学的老师与同学于假期成立了齐鲁风华实践队。实践队期望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山东地区不同乡村地区的非遗手工艺生产现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希望唤起公众对乡村非遗手工艺的关注,提升文化的认可度和价值,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山东地区作为齐鲁文化圈聚集地,孕育并承载了众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与生机活力而著称,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近年来,国家与社会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希望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以促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南竹北拙孕京笼——大欧鸟笼

大欧鸟笼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细腻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闻名全国。连续四年被阿里研究院评为“中国淘宝村”。8月4日上午,齐鲁风华实践队前往大欧村开展调研活动。本次活动由了解大欧鸟笼的制作背景、工艺流程、传承推广等方面展开。队员们参观大欧鸟笼展馆和走进村民家庭作坊并与非遗传承人吴洪柏先生深入访谈,了解大鸥鸟笼的历史故事、制作技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新点,正在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等。

次日,齐鲁风华实践队调研小组进一步深入大欧村,对大欧鸟笼的生产空间进行了物理信息测绘。测绘活动主要希望通过采集大欧村家庭生产空间的物理、空间信息数据(如生产空间的温湿度、光照强度、风速、平面布局等),来进一步深入了解大欧鸟笼的生产状况与生产空间所需具备的条件。

大欧鸟笼作为乡村非遗手工艺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技艺得以焕发出新的活力。

呕心斫琴守古韵——诸城派古琴

8月7日,实践队前往中国古琴发源地——诸城市,开展了有关诸城派古琴非遗手工艺的调研活动。活动主要围绕诸城派古琴的历史故事与制作技艺展开。诸城派古琴以其刚中带韧,密中见疏,实中有虚,一气流转,重而不滞的艺术风格著称,显示出空灵回荡的古典之美。

据李加涛先生介绍,诸城派古琴制作技艺曾在文革后失传约二三十年,后经李加涛先生的不断努力,让诸城派古琴又得以复现。活动中,实践队员亲身感受并了解了古琴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状况,欣赏了由李加涛先生演奏的《长门怨》《关山月》古曲,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诸城派古琴的艺术与文化底蕴。

最后,实践队同学对古琴的生产空间展开了物理信息测绘,为下一步对诸城派古琴制作技艺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做好基础准备。

黑陶百炼展慧心——诸城黑陶

8月7日下午,实践队继续动身前往诸城陶艺坊调研诸城黑陶的制作工艺。陶器的制作保留着古朴、典雅的风格。诸城黑陶的特点是色泽黑亮,形态各异,线条流畅,浑厚稳重,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经采访非遗传承人梁云涛先生得知,制作黑陶的陶泥多取自诸城市本地,原料上具有其独一无二的当地特色。尽管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面临许多挑战,但传承人梁云涛先生结合现代审美与科技手段进行创新,积极融入现代发展环境,通过与公司合作的方式开办了假期黑陶技艺体验课。契合劳动教育进校园的新教育模式,让诸城黑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结语

此次调研活动中,调研团队走访了数位非遗传承人,深入调研了解了山东省乡村非遗手工艺发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对于社会而言,齐鲁地区非遗保护的意义和价值是多维度的,涵盖了文化、历史、社会、经济和创新等各个方面。保护和传承非遗手工艺对于维护地区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进步和乡村协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践队队员而言,此次调研活动锻炼了队员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调研活动的成果将为未来制定非遗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策略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将山东省别具匠心的非遗手工艺推向社会,为乡村振兴发展与文化传播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许呈林 责任编辑:郑建 审核:周辉)


校内导航

友情链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