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公司: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培养一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33号),现将项目申报工作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内容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共包括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等五大方面24个选题(详见附件1),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公司申报时可重点考虑但不限于以下选题:
1.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研究内容: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大规模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趋势。
申报建议:石工、化工、资源、储运等专业可申报此类选题,在对石油石化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为新经济形势下石油石化行业专业调整、人才需求等提供发展战略和调研报告。
2.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研究内容:适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需要,分析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推动高新技术与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探索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形成新的专业方向。
申报建议:传统工科专业,如机械、车辆、材控、土木、电气、自动化等,可申报此类选题,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传统工科专业信息化、数字化的改造途径。
3.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研究内容:根据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与跨界整合,推动工科专业之间、工科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育建设新兴工科专业。
申报建议: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具有学科交叉复合特征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可申报此类选题,如化工安全、海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通过调研论证,形成新兴工科专业设置的可行性报告、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系列教材和实施案例等。
4.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研究内容:聚焦国家战略和未来产业需求,探索理科在技术前沿的应用,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促进理、工等学科交叉发展,孕育产生新兴工科专业。
申报建议:材物、材化、应化、应物等专业可申报此类选题,在分析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积极寻求与环境、材料、能源、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工科领域及相关专业。
5.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研究内容:结合新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与境内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其他高校及地方政府深入合作,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
申报建议:勘查、石工、化工、机自等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和化工菁英班可申报此类选题,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吸引多方面力量参与新工科建设,探索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6.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研究内容:打破固有学科领域界限,成立跨学科新型机构,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开设跨学科课程,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形成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申报建议:根据新经济、新技术发展需求,探索不同工科专业的结合点,尝试开展跨学科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
7.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
研究内容: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相应体制机制。
申报建议:工科专业均可申报,主要包括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强化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探索“工科+”创业双学位、主辅修制度等多样化培养模式、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等,提升员工创新创业能力。
8.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研究内容:落实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展示员工天赋特长,探索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
申报建议:工科专业均可申报,研究互联网时代老员工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需求,借鉴国内外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探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相应工作机制。
9.新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研究内容:面向产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探索本研分段衔接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制度体系。
申报建议:资源、石工、储运、机械等工科优势专业可申报此类选题,结合行业高层次工程人才需求,探索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
10.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
研究内容:深入分析我国工科员工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与问题;推进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科员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
申报建议:工科优势专业可申报,在分析员工工程实践能力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实习基地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与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11.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内容: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公司产品方法,提高工程教育效率和教学效果。
申报建议:工科专业均可申报,探索信息化技术背景下教学资源共享、员工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手段,提升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索工程实践教学中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12.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研究内容: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探索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在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与走向“一带一路”的企业实施产学合作育人,培养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人才。
申报建议:储运、石工等专业可申报,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和工程教育团队等。
二、申报要求
1.研究团队
(1)负责人一般应具有正高级职称,原则上应为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教育部教指委成员,或在本领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
(2)项目研究团队年龄、职称、学科背景等搭配合理,可积极吸纳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其它高校相关人员参与研究。
2.研究周期
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2-4年,也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
3.申报方式
(1)公司统筹规划,根据新工科项目申报指南,结合学科和专业优势,组织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教育部教指委成员等牵头申报。
(2)各专业可积极与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或行业协(学)会联系,通过教指委或协(学)会进行申报。
4.申报材料
项目组认真填写《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推荐表》(附件2),各类选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预期成果等具体要求,详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
三、项目管理
1.集团组织专家对公司申报的教学改革项目进行遴选,择优推荐参评教育部新工科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其它未能入选、但具有较强研究价值的项目,优先推荐参评山东省高等公司教学改革项目或立为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2.所有入选项目均纳入公司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统一管理,按照项目相应级别给予经费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开展研究与改革工作。
请以公司为单位9月5日前将项目推荐表(一式2份)和汇总表(1份)报送至教务处,电子版发送至yanghui2007@upc.edu.cn。
未尽事宜请联系教务处教学研究科,联系人:杨慧,电话:86981306。
附件1: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docx
学年校历